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内蒙古小塘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石城遗址

发布日期:2022/3/12 19:43:04 浏览:670

小塘山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镇小塘土沟村南约300米处。遗址处于一较高山丘的顶部,周围有石砌城墙。2021年5—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宁城县文物保护中心对小塘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发现房址40余座、窖穴与灰坑32座、墓葬6座、陶窑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青铜器、蚌器等各类器物标本750余件。

小塘山遗址航拍

房址形制主要有单圈与双圈地面石砌建筑及近圆形半地穴式建筑等。地面石砌建筑均为地面起建,用大小不一的石块砌筑。半地穴式建筑的墙壁多砌有石块。窖穴平面多为圆形,墙壁砌有石块,直径较小,部分窖穴废弃后作为灰坑使用。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部分利用废弃的房址建成,有成人及儿童葬两种,墓葬内基本不见随葬品。遗址内出土陶器主要有罐、瓮、钵、盆、鬲、甗、鼎、杯等,石器有斧、铲、凿、杵、磨棒、钺等,铜器有斧、凿、锥、镞及铜炼渣,骨器有锥、铲、针、制陶工具等。遗址的多个窖穴内发现有储存的陶土和泥料,另外还发现陶窑一座及较多的石质、陶质、骨质制陶工具,证明当时烧制陶器是在遗址居住区内进行的。遗址出土的铜炼渣与铜器经检测成分基本相同,表明遗址内很可能存在金属冶炼活动。小塘山遗址发现的铜斧与甘肃四坝遗址出土的同类器器形相近,铜凿则在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未见。

骨器

石器

铜凿

鞋形石器

结合小塘山遗址发现的遗迹及出土遗物,可确定该遗址是我国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一处重要的聚落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000—3400年,与中原夏王朝的年代大体相当。小塘山石城遗址的发掘,对深入探讨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组织结构、聚落布局及生产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扩展: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房屋分析及其相关问题

卢治萍(辽宁省博物馆)

本文原载《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10年第0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以朝阳、赤峰地区为中心的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1960年通过赤峰药王庙和夏家店遗址的发掘得以命名,年代上大体与二里头和二里岗文化相当。其分布范围是以赤峰、朝阳地区为中心,包括辽西山地地区和壶流河、永定河、海河以北的京津地区。由于分布范围广泛,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面貌上存在差异,因此学术界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认为以上地区是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地方性的差异可以作为两个或三个地方类型1;另一种认为燕山以南地区是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大坨头文化”2。本文研究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主要分布于辽西山地地区,燕山以南地区未有发现。

“城”在中文有两个主要的意思:一是有围墙的聚落,一些聚落的围墙外还有壕,汉语中常常“城”“池”二词连用;另一个意思是从功能的角度指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或政治生活的中心,其中又有一系列等级和功能上的划分,如“王城”、“都城”、“城市”、“都邑”等。在田野考古学上,只能首先直观把握有无城池建筑,而难以马上确定其功能,因此考古学上的“城”往往指的是第一种认识。故本文所谓石城聚落,主要指有石砌围墙的聚落。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分布于西拉木伦河以南的赤峰地区、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的平泉、围场地区,主要集中于老哈河、大小凌河以及其支流的两岸山丘顶端,是一种以大石块垒砌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居住址,城内的房屋、窖穴、道路等也多以石块砌筑。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但主要的研究成果取得则是在1949年以后,可以以1990年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0年至80年代末,属于初步发现和研究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初佟柱臣先生对赤峰东八家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对暴露于地表的57座房址进行了实测3,这是最早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的考古工作。当时由于条件和认识水平有限,还未分辨出夏家店下层文化,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

1964年徐光冀先生等在佟柱臣先生调查基础上又发现了42座石城址,并于同年发掘了新店石城址,之后在1974年发掘了西山根石城址。这些调查和发掘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研究打下了基础,此后的多次调查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4。

1979年后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5、阜新平顶山遗址6的发掘以及承德地区7、敖汉旗的文物普查8,将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分布范围的认识从阴河流域扩展到大小凌河、教来河以及老哈河流域。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以来,在聚落考古的方法指导下,开展的一些较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和考古调查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的进一步的探索带来了新动力。

90年代开始,在赤峰、朝阳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1994年至1995年赤峰师专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联合对阴河中下游进行了调查,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64处9。1996年开始的半支箭河中游的考古调查填补了半支箭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分布情况的空白10。

1997年至2000年康家屯石城址的发掘是对石城聚落全面揭露的开端。此后,2005年和2006年三座店、上机房营子、上机房营子西梁石城址发掘为探讨石城内部结构、布局等问题打下了基础。近年来尹家店11、红山12、三座店村东梁13、敖汉城子山石城14调查报告的发表丰富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的材料。

房屋是最复杂又最能反映社会面貌的一类遗迹15。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已发表的房址约20座,可分为半地穴和地面式两大类。

(一)半地穴式房屋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中半地穴房址发现较少,发表共4座,均发现于规模较小且有较厚黄土堆积的城址中。由于半地穴式房址内出土的陶器未全部发表,因此与石城关系还不明确。但因发现于石城内,在此也进行讨论。目前发表者全部为单间建筑,根据形状可分为圆形和圆角方形两型。

A型圆形房址。

圆形房址目前可见3例,分别为三官甸子遗址F216、上机房营子遗址F617、新店石城址F218。根据门道的有无可分为两个亚型。

Aa型有门道圆形房屋。

目前仅见三官甸子遗址F2(图1),据报告其直径2.1米,中间部位有一圆形柱洞,柱洞周壁和底部均粘一层碎陶片,口径和深均为30厘米。西北部有一圆形灶址,灶坑凹下地面15厘米,四周皆烧成红色,面积约0.5平方米。门向东,门道长1米,宽0.48米,呈斜坡状。地面有0.5厘米厚的一层硬土层。出土遗物有石刀、石铲、盘状器、石斧、鬲、陶器残片。

图1三官甸子F2

(引自《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图一三)

1.石铲2.陶瓮3.石刀4.石斧5.陶鬲6.鼎足7.盘状器8.灶址9.柱洞

三官甸子遗址F2复原起来应为重心在中央的,圆锥形房屋。依据现存状况,房屋建造步骤推测如下:

首先取平地面,挖出深1.3米左右的圆形浅坑和一长条形斜坡门道,与外部地面相连。然后在房屋中间挖一深30厘米的小浅坑,坑底铺碎陶片,内立一根明柱。穴壁上斜向立椽子,再统一绑在中央的明柱上,其上铺干草和树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心在中央的圆形房屋。最后踩实屋内地面,形成一层硬土层。

柱洞内铺碎陶片是夏家店下层文化普遍使用的建筑技术,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加固立柱,而且可以防止柱头腐烂。房址内发现的遗物包括2件残破陶器和3件石器,器类有作为炊器的鬲,作为盛储器的瓮,说明此房屋可能是一个炊事单位。该房半地穴的部分直径只有2.1米,右侧为灶,左侧有柱洞,剩余空间可睡卧1~2个成年人。

Ab型无门道圆形房屋。有两例分别为上机房营子石城址F6和新店石城址F2。

图2上机房营子F6

(引自《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图八)

1.石镞2.陶器盖3.石叶4.骨锥5.陶罐Z1~4柱洞

上机房营子F6(图2)据报告直径2.85~3.3米,残深0.6~0.75米。室内中间有一个圆形灶,直径0.52米。灶北部有一小圆坑,直径0.14米,深0.13米,可能是火种罐坑。室内共发现4个柱洞,1个位于北部偏西,余下3个大体沿坑壁等距离分布。柱洞口径10~12厘米,深18~23厘米。

上机房营子F6的四个柱洞粗细均匀,无主柱辅柱之分。依据现存状况,房屋建造步骤推测如下:

首先挖出一直径3.3米,深0.75米的圆形浅坑,在浅坑中挖出一个直径0.52米的小坑作为灶坑。然后在浅穴内等距离均匀的立3根粗细高矮相当的明柱(Z1、Z2和Z3),在Z1、Z2和Z3顶端搭横梁。然后在坑的一周斜向立椽子搭在Z1、Z2和Z3构成的三角形梁上,统一绑在一起,并留出门道。在椽子上铺干草树枝,这样形成了一座重心在中间的半地穴房屋。这样的房屋开间较高,活动较自如。再经行内部装修,以火烤坑壁和地面,并在房屋西部放踏脚石方便出入。

新店石城址F2(图3)半地穴深0.8~1.3米,宽0.5米。室内居住面南北2.4米,东西2.2米,中间有柱洞,东北有石砌灶坑。居住面抹有草拌泥,地面经火烧,未发现门道。西南靠墙处有石砌台阶,当为出入通道。建造步骤与三官甸子F2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房屋内部的装修。室内墙壁和地面上抹草拌泥,后用火烧烤,形成硬面,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可以防潮。在西南靠墙处做石砌台阶,便于出入。

室内发现的遗物生活用具包括陶罐、陶器盖,狩猎用具石镞,以及石叶和骨锥等常用工具。房屋直径3米左右,左侧柱子较多不便于活动,房屋右侧较宽敞,并发现了石叶和骨锥于,说明这房屋也是劳作场所。房屋后部宽敞平整,可能为睡卧之处,大约可睡卧2人。

图3新店石城F2

(引自《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图八)

1.灶址2.柱穴3.石阶

B型圆角方形房屋。

目前仅见上机房营子遗址F9(图4)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口长2.06米(不含门道),宽1.86米,底长2.2米,宽2.18米,深0.84米。门位于东侧,门道长0.42米,出口处放有踏脚石。居住面经火烤,厚度为3~6厘米。墙壁除西南侧经烧烤外,其余皆抹泥,壁厚1~2厘米。圆形灶位于房址的东南角,直径0.36米。共发现10个柱洞,口径5~12厘米,深14~25厘米。

上机房营子F9后部有1个主柱,房屋内1圈辅助。复原起来应该是一个中心在后部的房屋。推测房屋建造步骤基本同于圆形房屋。

首先取平地面,挖出深0.84米的方形袋装浅坑。在浅穴的一端挖出一长条形斜坡门道,与外部地面相连。在浅穴内的门道右侧邻坑壁处挖一灶坑。然后在半地穴后部立1根的明柱,在穴周壁立一圈辅柱。辅柱中Z1、Z2、Z4、Z5、Z7、Z8分布较为稀疏没有一定规则且柱洞较浅,因此应只是支撑斜壁的作用。Z10、Z3、Z9位置靠中央,且Z3、Z9大体对称,因此可能具有承重的作用。由此推测地面上斜向的椽子通过Z10、Z3、Z9支撑统一绑在土坑后部的Z6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重心偏后的屋顶。因为房内堆积分为3层自上而下为黄土、黄花土和灰褐土,其中灰褐土应该为房顶的倒塌堆积,所以房顶应该为草木之类而不是黄土的穹隆顶。搭好屋顶后,平整地面,给墙壁抹泥,再以火烧烤,形成硬面。

这样的房屋重心在后部,不但更为稳固,而且便于调节屋顶坡度。房内只留下了3件残破陶器、2个骨锥、1个纺轮、2个贝饰和4件石器,说明人们迁徙时拿走了部分家物。骨锥和纺轮的发现,说明某些家庭手工业在房屋内进行。该房址边长近2米,除去灶和柱洞的位置,大约可2~3人睡卧。

以上4座半地穴式房屋,面积皆较小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杂谈
  • 2024内蒙古乳博会05-10

    来源时间为:2024-3-9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要加快等固态精和地方特色乳制品提档升级,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

  • 5月1日起,《2024年招徕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外游客奖励05-10

    来源时间为:2024-04-01记者从自治区文旅厅获悉,5月1日起,《2024年招徕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外游客奖励办法》将实施,我区招徕游客奖励总额为人民币1000……

  • 从“有房住”到“住得好”05-09

    来源时间为:2023-08-22乌兰察布市从2008年启动公租房(2014年国家将廉租房和公租房并轨运行管理,统称为“公租房”)工作,到2015年停止建设,8年……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