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资讯杂谈 > 正文

内蒙古小塘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石城遗址

发布日期:2022/3/12 19:43:04 浏览:673

,在4平方米左右,大约可睡卧2~3人,这样的规模比核心家庭略小,可以适用一对夫妻或者两个未成年子女使用。这样小的房屋很难作为独立的生活单位,可能是房组的一座。

(二)地面式房屋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地面式房址共发表15座。根据房屋的形状可分为三型:

A型方形房屋。皆发现于康家屯石城址内,为石砌和土坯砌筑两种方式,皆留有门道。

康家屯城址F2319(图5)台基为圆形,直径5.2米。边缘大部用石板垒砌,内垫黄土。房址位于台基偏东部,石块砌筑,门向东,外侧南角有一门轴石。两侧砌有垛墙,垛墙之间的地面铺有石板。室内铺有黄色垫土,北部有红烧土面,房址南北长3.2米,东西宽2.96米,门道宽0.48米。室内北部的红烧土面,表明房屋内点火。这样长宽约3米的房屋,除去摆放物品和生火的地方,最多可躺卧3~4人。

图4上机房营子F9

(引自《内蒙古赤峰市上机房营子遗址发掘简报》图九)

1.陶豆盘2、5.骨锥3.石刀4.石铲6.蚌饰7、13.石器8.陶纺轮

9.贝饰10.骨器11.彩陶片12.础石14.陶甗足Z1~10柱洞

图5康家屯F23

(引自《辽宁北票市康家屯石城址发掘简报》图一二)

B型单圈圆形房屋。

三座店遗址F2720(图6)平面呈圆形,室内直径2.54米,高0.42~0.46米。填土下为黄白色硬土踩踏面,此房屋南部外接一半圆形建筑,长约3.65米,宽1.6~2.1米,只保存一层较大的砌石,高0.1~0.2米。房屋西北角有一块门臼石,因此门应位于此房屋的南侧,并以门臼石固定在石墙外侧。门外的附属建筑应为门房一类,这样既挡风有可增加隐秘性。

室内踩踏面上遗留有炊器陶鬲、盛储器陶罐各1件,以及较多的陶器残片,说明房屋内原有更多的陶器,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炊事单位。

图6三座店F27

(引自《内蒙古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图四)

1.陶鬲2、3、5.陶片4.陶罐

C型双圈圆形房屋

双圈房屋发现较多,发表者主要集中于康家屯、三座店、上机房营子西梁石城内。中文以康家屯石城址F19和三座店石城址F60为例,分别代表土墙和石墙两种建筑方式。

康家屯石城址F19(图7)是一座较大型房屋,内圈为土筑墙,墙宽0.75米,墙面抹挂黄泥,最厚处0.11米,室内面积为30.25平方米。在室内中部和西北部发现两处椭圆形烧土面Z1、Z2应为地面灶。门向南,宽1.04米。房屋外围砌筑有一圈外墙21,形成回廊。外墙用青灰色自然石板双行泥口压缝叠砌,外壁面砌筑较规整,内壁毛砌。南面位于门道两侧附砌有小长方垛台,左侧垛台宽0.6,长约4.2米,右侧垛台宽0.3米,长约4.7米。门道地面铺一层不规则大石板。房屋内没有发现柱洞痕迹和遗物。两个地面灶位于房屋中部偏北,地面灶东西两侧重较为宽敞可作为休息和劳作区,大约可睡卧5人。回廊外墙的两个垛台起到了加固墙体的作用。

三座店石城址F60(图8),其外圈直径为7米左右,内圈直径约4.4米,房屋主室的直径约3.7米。墙基用大石块砌筑,上部以小石块垒砌。室内黄色硬土居住面局部似经抹泥烧烤后呈炭黑色。室内东部靠近墙角处堆放厚约12厘米的小石块,石块间掺和泥浆。北部有分布范围长约44厘米,宽4~14厘米的烧土,与内墙相接。回廊由隔墙分作两段,西回廊宽0.6~0.94米,不见活动面,东回廊宽0.84~1米,地面用石块铺砌。外圈石墙东南部有长约0.7米的部分用较大的石块砌筑,石块顶面十分光滑平坦,且与东回廊内的石砌地面相连,出入的门道可能就在这里。

主室直径3.7米,内部较平整,大约可睡卧5人。主室内出土遗物很少,只发现了作为饮食器的骨匕,盛储器的三足罐和一个圆窝石器,大多遗物发现于西回廊内。

图7康家屯F19

此房的东回廊内堆积土色偏黑,土质极软,说明此处很可能原存放大量松软的有机物,石板地面上还发现1件夹砂灰陶鬲,表明此处是厨房。西回廊内出土大量陶片、动物骨骼、石器,这些表明回廊可能是主室的库房,存放粮食、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

以上三型地面式房屋的建筑程序应是大同小异,根据现存情况综合分析建筑步骤推测如下:

首先根据房屋的面积垫土作为台基,将垫土踩实。然后在台基上砌墙,多不挖基槽直接平地起建。在门道处留出豁口,一些房屋如康家屯石城址F18并未留出门道可能以石板砌筑一层后,再留出门道,这一层石板可作为门槛使用。砌墙多采用错缝垒砌并以泥抹缝。在墙砌到一定高度后搭梁,在梁上堆放干草和树枝等作为屋顶,因此屋顶可能为平顶。最后进行室内装修,踩实室内垫土,在墙壁上抹泥,有的抹白灰面,然后以火烘烤。

C型双圈房屋在搭建屋顶前,在外圈再砌一圈石墙。一些双圈房址的外墙建在内圈建筑的使用堆积之上,应该是单圈房屋使用一段时间后翻修扩建而成。外墙不但可以加固内墙分担屋顶的重量,同时加砌一层石墙也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从目前发表的房屋情况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房屋在类型上,以圆形建筑为主(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建筑材料多选用石块,也有少量的土墙房屋。地面式房屋多平地起建,不挖基槽。泥墙和地面有多层抹泥,表明房屋经多次的翻修。

房屋内部装修上使用白灰面的较多,这种做法不但增强了美观性,而且有去湿和增强房屋亮度的作用。室内墙脚处贴敷小石子的做法在三座店遗址发现较多,石块间掺和泥浆,皆堆积在墙角处。这种做法在赤峰市二道井子遗址22的发掘中也有发现,应该是一种普遍采用的房屋建筑技术,其目的应还是加固墙体。

图8三座店F60

(引自《内蒙古赤峰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址》图五)

1.骨匕2、5、6、12、16、18、24、27、30.石斧3.石磨棒4.石饼形器7.石璜8.骨锥9、19、25.石饼10.陶罐形鼎11.石钺13、14、20.石铲15.陶鬲17.骨器21.石球22.兽骨23.石环26.陶珠28.石器29.磨石31.圆窝石器

地面式房屋与半地穴式房屋很大的一点不同就表现在灶的形式上。地面式房屋以地面灶为主,很少有浅坑灶。灶的位置集中在房屋后部或中部,从位置上讲并不利于排烟,因此屋内的火很可能并不是很大。由此推测地面灶也许并不作为炊事工具,而是只用于照明和取暖。

在房屋功能分区方面,C型双圈房屋遗物多出土于回廊内,回廊可能是储藏区。而且有些房屋回廊如上机房营子石城址F4内发现一些碳化谷物和火烧烤得痕迹,可见回廊也可作为厨房使用,这也印证了上面关于房屋内的地面灶可能仅作为照明和取暖设备的分析。另外房屋外加砌一圈石墙也可以起到加固房屋墙壁和为主室保暖的作用。

另外,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的房屋面积差异甚小(表1、表2、表3、表4),圆形直径多集中在3~6米之间,双圈房屋的主室部分与单圈房屋面积相当,并在建筑技术和室内装修上都比较接近,因此单圈、双圈建筑可能并不代表等级、贫富的差异。不同的房屋形式,很可能与功能上或者居住人口的差异有关。从各型房屋的大小、结构和出土器物分析,基本上适合居住2~5人,比较符合核心家庭规模。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房屋的分析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对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社会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目前发表的材料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很多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解决还有待遗址的全面发表。

表1夏家店下层文化半地穴式房址情况表

上一页  [1] [2] 

最新资讯杂谈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