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新理念引领“支农支牧”来自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农商行的报道

发布日期:2018/6/30 23:17:06 浏览:759

来源时间为:2018-05-31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快速登录

0

新理念引领“支农支牧”来自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农商行的报道2018-05-3109:16:00谢利

从银川一路东行,穿过广袤的半荒漠草原,《金融时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市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这里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自然资源丰富。这几年,伴随着全市加快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鄂托克前旗迎来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这也为当地金融业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

作为区域内机构网点最多、服务区域最广、存贷款规模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鄂托克前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17年年末改制为农商行。“当前经济下行,特别是鄂尔多斯地区近几年来经济增速大幅放缓,处于转型调整的阵痛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农商行改制实属不易。但是,通过这一转制改革,将使我们未来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三牧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在鄂托克前旗农商行办公室,董事长院平轶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截至2017年年末,该行资产总额29.81亿元,各项存款达到25.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9.80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市场份额连续多年来占据鄂托克前旗金融机构首位,在全自治区农信系统93家机构当中,综合考评名列前茅,成为服务“三农三牧”的金融主力军。

内蒙古农村商业银行官网

由毕西日勒图等5户牧民发起成立的鄂托克前旗布日都良种繁育养殖协会,成立3年来,在鄂托克前旗农商行贷款支持下,发展成为会员80多名、户均草牧场面积3000亩,集种养、繁育、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协会 企业 基地 农牧户”模式。目前,拥有纯种杜泊种公羊6只,母羊30只,存栏杜泊杂交绵羊1200只,年人工授精1000多只,年收入达20多万元。图为建在毕西日勒图种羊场的养殖棚圈。谢利摄

融入“品质三农”

“我小的时候家里真是穷得出门借裤子,15岁开始种地一直到现在。1980年那会儿,我从信用社贷了200元租了块地,然后一点点扩大承包面积,贷款金额也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今年在农商行贷了10万元。”在昂素镇阿日赖嘎查村牧民王忠的家里,这位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向记者讲述他的种粮经历。

现年57岁的王忠如今承包草牧场3200亩,水浇地2600亩,除了种粮食外还种植苜蓿1500亩,建造了中型规模的养殖基地,养了600只羊、80头牛。“如今这几千亩地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王忠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家里有大型拖拉机1辆,7套喷灌设备,还有各种大型农机具15台。“这些年从农信社贷的款主要都投入到这些农机设备上了。”

一旁的鄂托克前旗农商行工作人员介绍说,王忠虽然没正经上过几年学,但很善于学习,不仅对各种农机具十分精通,还参加过很多种养殖学习班的培训,是村里种养殖大户,也是全村致富带头人,还帮扶了不少贫困户。“这些贷款购买的农机设备除了自家使用,还向合作社社员提供服务,每年净收入能上百万元。”采访时正值一年中最繁忙的播种季节,王忠一边指挥着儿子、女婿操作机械,一边对《金融时报》记者说:“和农信社打了几十年交道,没有这些年来的资金支持,就不会有如今大面积的机械化种植。”目前,光这些拖拉机、播种机等设备就价值五六百万元。

据了解,作为支农支牧主力军,该行主动融入“品质三农”(品质农牧业、品质农牧区、品质农牧民)的深化拓展活动中,不断加大对家庭农牧场、专业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在信贷资金支持下,像王忠这样的种养殖大户越来越多,带动了当地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该行行长叶成林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目前农商行每年将新增贷款的90以上投放给农牧民用于发展农牧业生产。截至2017年年末,共发放涉农贷款20.96亿元,满足了农牧民及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在鄂托克前旗,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位居全市第一。”

金融普惠与创新相结合

在昂素镇昂素嘎查村,牧民敖特根毕力格和妻子米都格两人经营着2260亩草场和1800亩水浇地,还养了1400多只羊。

“在农商行来家里前,我们的钱周转不过来就去借,亲戚朋友也有,社会上也有,利息最多要2分呢。”尽管汉语不是十分流利,敖特根毕力格认真地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情况。“农商行了解后,给我们贷款了115万,利息只有8厘多,现在欠的高利贷都还上了。”妻子米都格在一旁补充着。

叶成林向《金融时报》记者解释说,这几年他们全面开展客户信息采集建档工作,逐村建档,逐户建卡,支行长牵头带领包片、信贷员逐户走访、整村推进。“在信息采集建档过程中,我行的支行行长了解到这对牧民夫妻在资金紧张时不得已借入高利贷,立刻展开调研工作,为他们制订授信方案,最终以草牧场作为抵押提供贷款支持,不仅大大降低了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让牧民了解了银行的金融服务。”据了解,通过深入实施“金融服务全覆盖”工程,并与金融产品创新相结合,该行已为辖内1.2万户农牧户建档立卡,建档率达100,4个镇68个嘎查村基本实现了网点、自助终端全覆盖。

通过创新金融信贷产品,他们开办了以土地和草牧场承包权、农牧民住房财产权、存栏活体牲畜、收购物、农牧民财政三项补贴受益权为抵质押的“两权贷”“兴畜贷”“补贴贷”和“融通贷”等信贷产品,农牧户建档立卡,采取“一次授信、循环用信、随用随贷、用时起息”的管理方式,提高农牧民用信便利度。此外,该行还主动降低农牧民、实体经济主体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优化贷款期限结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优惠、高效的信贷服务。“2018年,我们计划通过降息让利于农牧民500万至700万元。”叶成林说。

打造数字草原云图

在鄂托克前旗农商行现代化的办公楼里,工作人员向《金融时报》记者演示了该行自主研发的集信贷、办公自动化、财务核算、人事劳资、报表自动生成、数据分析和运用为一体的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初步实现了日常办公流程化、集约化、高效化,还有效利用大数据、跨界合作等实现了高效率的整合,并形成以支付、交易、供应、市场为一体的金融生态圈。

让《金融时报》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坐在电脑屏幕前,不仅可以了解到每一位辖内农牧民的基本情况、与银行的资金往来,甚至可以直接定位到其经营的草牧场以及草牧场所属等级。该行自主开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经理通过PAD进行信息采集建档授信后,农牧民就可以网上申贷、缴费、日常结算,有效解决了农牧民贷款手续繁琐的问题,建立起了农牧民征信基础数据,真正实现了农牧民足不出村享受金融服务、足不出户便可申请和办理贷款。据了解,除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外,他们还建设了资金存管平台、投融资平台等,并积极搭建平台。目前,可为客户提供实时高效、覆盖全国、24小时的金融服务,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和相对高效配置,不仅对业务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为全行的发展争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随着科技创新推动业务发展的效应不断显现,该行还将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叶成林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该行今年计划科技投入700万元,一是设立“惠民驿站”,通过整合服务信息资源,打造集信息发布、代购代销、充值缴费、电子商务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切实做到“让(,)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二是推进资管结算系统的上线,以“互联网 金融 农畜产品”的方式,扩大推广范围,既可引进资金,降低农牧民经营成本和金融风险,同时也成为银行获客的又一有效渠道。

“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平台,就可以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最终实现订单农牧业、绿色农牧业的目标。”对于数字草原的未来前景,叶成林非常有信心。

(责任编辑:HN666)看全文想了解更多关于《新理念引领“支农支牧”来自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农商行的报道》的报道,那就扫码下载和讯财经APP阅读吧。

《新理念引领“支农支牧”来自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农商行的报道》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内蒙古鄂托克银行、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内蒙古鄂托克、 内蒙古草原设计理念、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之窗、 鄂托克之窗、 鄂托克前旗农商银行、 鄂托克、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