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下设单位 > 正文

多省市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发布日期:2022/2/8 7:30:53 浏览:2099

来源时间为:2022-01-30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

),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文章

总阅读

评论

1

多省市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2022-01-3007:00

来源:

原标题:多省市发布“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来源|各省市科技厅(局);编审|有料先生

专业科技服务,就找DT新材料!

近日,重庆等多省市科技厅(局)陆续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已有重庆、山东、宁夏、江西、贵州、河北、黑龙江、福建、广西、广东、湖北、云南、甘肃、上海、江苏、天津、浙江、海南、内蒙古19个省(市)发布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动源君从发展目标、重点研发领域方向/重点任务等方面将已公布的各省(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进行了梳理,以下为具体内容:

01

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初步形成,西部(重庆)科学城影响力逐步显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成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

创新资源集聚度大幅提升。加快集聚国家实验室及其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领军企业和重要高校、科研院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投资本等创新要素,形成空间集聚型的科技创新高地,在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才上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国家实验室及其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型企业超过4.5万家,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40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翻番、达到300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5人年。

创新要素活跃度显著增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政策效应更为凸显,“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共享网络越发开放,各类创新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达到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100亿元,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

创新合作开放度不断扩大。围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以全局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跨区域协作创新和国内外合作创新,向国内外输出技术合同额、外资研发中心数量、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等指标大幅提升,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作用明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速形成,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让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重庆转化发展。

创新成果贡献度明显提高。聚焦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撑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发展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塑造未来通信、卫星互联网、前沿新材料、后摩尔时代微电子、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先发优势,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3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创新引领辐射度日益彰显。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引领示范作用凸显,带动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和各类创新型园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联动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共建西部科学城,成为引领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高地。强化数学、量子科学、脑科学、干细胞、人机融合智能等基础前沿研究的源头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科技成果溢出效应明显增强,向周边省份输出技术合同额大幅增加,对周边省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产生辐射作用,在带动区域协同创新、服务全国科技创新中发挥枢纽和支撑功能。

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西部(重庆)科学城,源头创新、产业生成、科技服务、创新生态等引领功能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以上,整体创新水平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第一方阵,科技实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成为推动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引擎。

专栏1??“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

指标属性

1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2.2

>10

预期性

2

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2.11

2.6

预期性

3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

4.4

8

预期性

4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57

75

预期性

5

科技型企业(家)

26371

45000

预期性

6

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74.5

140

预期性

7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3.65

12

预期性

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

1.6

2

预期性

9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145.7

1100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32

35

预期性

1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

28

32

预期性

12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10.2

15

预期性

13

科技进步贡献率()

58.6

63

预期性

重点发展领域方向

原文链接: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02

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科教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科教产融合深入推进,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1)科技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制约重点产业、领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创新作为新旧动能转换核心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保障更加有力,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升。

(2)科技战略力量进一步强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建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化程度和集成攻关能力显著提升,在“十强”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

(3)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高新区等创新载体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更加畅通,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主引擎。

(4)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重要突破。科技宏观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体系更加高效,各类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5)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等创新创业活动更加活跃,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作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机制更加健全,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升,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总体布局

“十四五”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全区域、全要素、全链条、全社会的创新生态圈,系统增强科技创新对建设现代化强省的支撑引领作用。

(1)强化科技计划体系建设。

(2)强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3)强化科技人才体系建设。

(4)强化科技型企业体系建设。

(5)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6)强化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7)强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8)强化科技开放合作体系建设。

(9)强化创新绩效体系建设。

(10)强化科技管理体系建设。

原文链接: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03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宁夏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力争建成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技创新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高质量创新成果,构建独具优势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全社会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36人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2。

——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创新型示范企业达到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800家左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达到5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达到0.79,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

——创新体系更加协同高效。创新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动效率明显提升,重点产业创新要素更加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能显著提高。国家高新区达到3家以上,自治区高新区达到10家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和成果中试熟化基地达到30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50个以上。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700家。培育新型研发机构50家以上。积极争创“科创中国”创新枢纽城市。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双创”载体达到300家,科技中介示范机构达到100家,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