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下设单位 > 正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内蒙古奈曼旗大力构筑民生水利网

发布日期:2018/9/20 21:43:35 浏览:621

人民网奈曼旗7月10日电通辽市奈曼旗素有“南山中沙北河川”之称,不同的地形地貌给农业生产也带来不同的影响。近年来,奈曼旗从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农业水利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

膜下滴灌荒地变良田

“自从用上了膜下滴灌,不能种的地现在也能种了,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正在西瓜地里忙碌的义隆永镇谢举营子村的罗海波高兴地告诉记者。

罗海波告诉笔者,自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后,曾今没人重视的荒地成了“香饽饽”。他脚下的这片农田以前是闲置荒地,因为实施了膜下滴灌技术,他今年承包了150亩,全部种上了西瓜。他还掰着手指头和记者算起了膜下滴灌的“经济帐”:150亩西瓜往年浇一次水要用3天,如今用膜下滴灌1天全部完成;原来浇一次水需水费200多元,现在只需70多元;由于实施了覆膜保墒,大大减少了浇水次数。通过使用新技术,他对今年实现首季收入“开门红”很有信心。

镇长赵桂芹告诉记者,自从实施膜下滴灌试点工程以来,让久受贫水和干旱困扰的义隆永镇农民一下看到了旱作农业区的发展出路。没有列上项目村的农民还创新了“工程”方式。在义隆永镇方营子村村南,记者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玉米长势茂盛,在诺大的田野里格外抢眼。走近地头,发现有一个长约5米,宽、深约2米,用塑料布铺衬蓄水的的方坑,坑边有提水泵等设施,与田里的一些黑色管道相连。镇上随行人员告诉说这就是村民们创新的“膜下滴灌工程”,它的功用就是利用坑边的一眼“不供抽”的深水井蓄足水量,再进行滴灌,实现节水种田。另外,可以延长水井的使用寿命,一口井以前3年就可能被抽干,上膜下滴灌后能用10年。据了解,全镇已实施膜下滴灌4000亩,其中,有效改良荒地1000亩。该镇项目区农民用降低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和增产这“两降一增”高度概括了滴灌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农业开发碱地变金滩

“是农业开发使我们的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丰收田。”在治安镇说起农田,听到最多的就是群众口口相传的这句话。

在治安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一条南北走向的笔直平坦的砂砖农田路将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分割,左侧是分布在田野里红顶白墙的标准机井房;右侧是沿路栽植的农田防护林。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绿野农田,中耕的农机正在田间作业,茁壮生长的玉米犹如万顷碧波,被微风吹得绿浪起伏。一台长长的法国产的大型自动喷灌机横亘田间。

“旱天硬坷垃,雨天粘泥巴,栽啥啥不活,种啥啥不长。”治安人这样形容他们盐碱地。治安镇自2009年实施了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项目以来,总投资4047万元,在盐碱地上开发建设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3万亩。项目区涉及10个嘎查村,新修农田路76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200亩,新增耕地450亩。项目完成后,年节水450万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00万公斤,受益群众1.88万人,年人均增加收入486元,项目区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明显增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使农业生产实现了“五省两增”,真正达到了省时、省力、省水、省地、省钱和增产、增效的目的。

山区方塘解旱田之渴

青龙山镇平房村平房村民组有人口560多人,耕地近2000亩,全部是旱作田。长期以来,农民多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其中南韩椒、朝天椒和薯类占耕地面积的1/4。

为了使农田水利建设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平房村的一个主要做法就是采取公助民建的方式建方塘。日前,记者在平房村东的一片空场里看到,一座约200立米的方塘里水量充足,塘水碧绿,但清可见底。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平房村主任王守君。他告诉记者,2008年平房村采取公助民建的方式先后投资20余万元建了两座方塘,方塘就是利用地下水的不断渗出实现蓄水,这是其中一个,蓄水量达到200立方米。最旱年头蓄水量也能保持在100立米,能浇灌农田700——1000亩。据王守君介绍,自从方塘建成后,每到“两椒一薯”播种和管理时节,取水的农用拉水车在这里穿梭往来,热闹非凡。由于地处辽宁边界,那边的人也时常过来取水。由于有了这个方塘,周边500多亩“两椒一薯”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有水一片绿。如今,方塘在山区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以去年为例,平房村南韩椒产量从原来的200斤增加到400斤,每亩为群众增收300左右。(侯显峰)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