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旅游景点 > 正文

图文:最大民俗博物馆惊艳四方展开园博园神秘的“藏宝图”

发布日期:2016/5/20 9:57:43 浏览:1595

2013内蒙古园博园好玩吗,图文:最大民俗博物馆惊艳四方展开园博园神秘的“藏宝图” 民俗博物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天津民俗博物馆、园博园博物馆、中国最大的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3内蒙古园博园好玩吗。

楚天金报讯图为:这片沙漠里的胡杨林,一沙一木都是从内蒙古运来的,取名“生命之舟”

图为:数吨重的珍贵乌木要运进场内,需要两台叉车“轻拿轻放”

图为:巨型木雕“荆楚谣”的一角

图为:古色古香的旧门环讲述历史

图为:利用废旧砖块搭建的另一场景“农耕年华”

图为:天下第一民窑“马口窑”

图为:长江文明馆北厅设计师杨逸

文/本报记者彭岚邓伟通讯员赵旋江萌邓鹏飞图/本报记者曹大鹏

2013年11月19日,当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闭幕,武汉接过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的大旗时,这项中国官方举办的园林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盛会,又一次进入倒计时。经过近两年的筹划、建设,在秀美的金银湖畔,烙印着“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理念的武汉园博园,正缓缓揭开面纱,并将在本月25日开园迎客。在这个总面积达2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将有117个展园,荟萃天下园林艺术精髓。

近日,记者走访园区时发现,大量价值不菲的民间园艺珍宝,正从全国各地运来,依次进入一个约30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布展。这个被称为园博园“藏宝库”的展厅,便是长江文明馆的北厅,堪称湖北最大的民俗博物馆。徜徉其中,满眼尽是如今已经难觅踪影的民俗文化精华。

对话设计师

80后设计师眼中的民俗——

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身材清瘦、不修边幅、黑框眼镜遮不住眼里散发出的灵气,举手投足颇有文艺范儿。与这个最牛民俗馆的设计师面对面之前,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大气磅礴又彰显地域特色的场馆,竟是出自一个80后年轻人之手。

他叫杨逸,是一名曾远赴德国和英国进修和工作的80后景观设计师,供职于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虽然是最年轻的工程师,但他已经有参与多次大型设计的辉煌经历。

2011年,第八届园博会在重庆举办,他参与创作的武汉园获得创新奖,对生态的呼吁以及新材料的运用获得众多专家好评。

2013年,当第九届园博会在北京举办时,他参与设计的武汉园特色鲜明,园内白色帷幔下静置古筝、编钟,颇具禅意仙境。园门口铺设着一段长约五六米的铁轨,这是“平汉铁路”的一段,代表着张之洞时期,大武汉作为民族工业先驱的鼎盛时代,也代表着交通格局中,武汉作为九省通衢不可取代的地位。展园外围一池碧水,配合倒W形如山峦起伏般的主馆屋顶,又表现出了武汉作为山水都市的秀美特征。记者了解到,在第九届园博会的评比中,评审专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说,在128个展园中,武汉园构思“令人惊讶”。最终,武汉园以第一名的成绩,揽获了第九届园博会的创新奖。

记者了解到,作为新生代的设计师,大数据时代下传统设计行业的“叛逆者”,杨逸还参与了东湖听涛景区规划、长天楼的修复、墨水湖公园总体规划、花山河景观规划等众多大型景观工程,在他的作品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再加以现代美学及工艺的再创作,是源自于传统却又不照搬于传统的,这便是他所崇尚的“创新”。

对于此次带队主创长江文明馆北厅,杨逸告诉记者,他的设计理念,来自于对民俗文化的反思。“如今的民间,已经很难寻觅到民俗文化历史的缩影,这就是我设计的起点。”他说,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物质文明,用发现美的眼睛,不断在本能、劳动和自然中探索美,促进了人类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因此,场内的布展,主要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通过充分展示湖北民俗、艺术品的传统魅力,用文物、文化凸显民俗特征。

“我们并不是在展示一件物品,而是在讲述一段被掩埋的历史,故景重现,故地重游,有一种成长叫变迁,有一种生活叫珍惜。”杨逸说,他希望通过这个展馆,能留住我们生活的根。

最震撼

一沙一木都来自内蒙古沙漠

三千年胡杨林打造生命之舟

紧邻湖北民俗小馆的是一片上千平方米的“室内沙漠”。黄沙中,一株株虬曲苍劲的胡杨木形态各异,背景墙上,一幅10多米高,近百米长的巨大喷绘,呈现着美丽的大漠风光。

记者看到,在这片胡杨林中,从左至右的树木呈现出三种形态,左侧是倒伏在黄沙中已经枯萎的胡杨树,中间的胡杨树树干虽已干枯,但仍屹立不倒,右侧的胡杨树枝繁叶茂,满树金黄。放眼望去,这些胡杨树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有的虽然肢断骨折,匍匐在地,却依然挣扎着,试图挺起不屈的脊梁。“站在它的面前,你的心灵会接受庄严与神圣的锻打,你会忽然悟彻生命的壮丽与永恒其实是无声的。”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所要营造的,便是胡杨树“生而不死1000年,死而不倒l000年,倒而不朽1000年”的顽强精神。在戈壁大漠的最恶劣环境中,也只有“三千年的胡杨”才能被称为是生命的脊梁。因此,这个大漠胡杨林的布景被命名为“生命之舟”,也是整个展馆内最令人震撼的布景。

施工人员还称,为了尽量将最原始、最逼真的风貌呈现出来,这片大漠胡杨林中的每一粒沙子,每一棵树,都来自千里之外的内蒙古。

最奇异

各类奇石古董争奇斗艳

各色奇石制作出“满汉全席”

除了湖北的民俗艺术,展馆南侧设有三层小展厅,大量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品,都将分门别类在此展示。记者进入位于一楼的观赏石展厅,发现展柜都已经就位,只待宝物入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近日,琳琅满目的民间奇珍异宝将陆续从各地向展厅“集结”,9月25日开馆即可与市民见面。

在园方出具的一份清单上,记者看到,被清朝乾隆皇帝赞为“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工艺品就达40多件,全部来自原产地安徽灵璧县磬云山。据介绍,灵璧石“声如青铜色如玉”,多形成于8亿多年前,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被人们确认为制磬的上乘石料,明朝时已经作为贡品。

除此之外,湖北特产三峡石和绿松石、来自广西的大化彩玉石、来自青海的黄河石、来自福建的九龙壁、来自四川的竹叶石、来自巴西的玛瑙,都在展出的列表之内。而且,这些石质工艺品中不仅有高达两米的大佛像,还有仅一根手指大小的小雕塑,品种繁多,形态各异。然而,最令人叫绝的是一套名为“满汉全席”的石雕。这个石雕选取各类矿石,雕刻成栩栩如生的108道菜,精致程度令人叫绝,也将是首次在汉展出。

据布展人员介绍,除开石质工艺品,紫砂、明清家具、西洋留声机等被民间收藏者青睐的艺术品,都会被展出,展现自然生态与民俗生活的关联,彰显历史长河中的传统文化。

最罕见

5000多年古树身价不菲

60吨珍贵乌木搭建“宇宙阵”

展馆东侧,是一片占总面积四分之一大小的空旷区域,这里是木雕展示区,供民间收藏家们将自己的珍藏拿来展出。记者到此探访时,正遇两辆叉车将一个直径超过1.5米的粗壮树干向布展区搬运。记者看到,该树干不同于一般的树木,既像木头,又像石头,树干表面虽然斑驳,但十分坚硬,质地紧密结实。

该树干的主人何克勤告诉记者,这是乌木,是早年在荆江簰洲湾水域的江底打捞起来的,他已珍藏多年。他告诉记者,古乌木又称阴沉木,是楠木、红椿、麻柳等树木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几千年的炭化过程形成的。由于乌木形成时间大多在4000年至8000年不等,还不足以成为植物化石,同样也不属于矿产。同时,只有带有香味和杀菌特征的树种才能形成乌木。乌木的种类很多,包括麻柳树、青冈树、香樟树、楠木、红椿木、红豆彬、马桑、黄柳木、黄柏、槐木、檀木等。因树种的不同,市场价值又有不同,以楠木属的金丝楠木最为昂贵,每立方米价格可达八万至十五万元,而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好,价格也越高。

提起与乌木结缘,何克勤说是一次偶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喜欢上了根雕艺术,经常四处寻觅老树的根枝作原料。当年,乌木尚不值钱,簰洲湾附近的渔民们在江中打捞起这些乌木后,大多都是晒干后当成柴火烧了。一次无意间,他在江边散步时,发现这些乌木外观独特,木质坚韧,又打听得知用乌木做的木雕和家具不仅结实,还能防虫防潮,便开始花钱从渔民手中收购这些乌木。闲暇时间,他就用这些乌木制作木雕、饰品、家具等出售。

此次园博会,他将把家里所存的近60吨乌木运到武汉来,在展厅里以原生态的形式搭建一个名叫“宇宙阵”的造型,将这些几千年前的“活化石”展示给参观者,展现从自然变迁中发掘出来的木雕艺术之美。他说,这近60吨乌木造型将由20多根乌木组成,其中最大的一根12米长,有5000多岁的“高龄”,也是他的藏品中数一数二的稀罕物。

此外,在这个乌木雕塑的对面,还将有一个18米长、4米高的木雕,名为“荆楚谣”。记者看到,这个木雕色泽金黄,古色古香,山水亭台雕刻得栩栩如生,已经搭建了一大半。据介绍,这个极具荆楚特色的巨型木雕价值不菲,市场估值数百万元。

最逼真

一砖一瓦均为“原生态”

百年老砖瓦复制天下第一民窑

序厅脚下,是白色大理石地面和楚红色斑驳巨柱;头顶,中华传统纹样盘转于高空;远处,是青砖黑瓦和雕花木窗……一踏入长江文明馆北厅,一股中华传统民俗气息扑面而来。这个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的展馆,便是本届园博会三大场馆之一长江文明馆的北厅。净空高10米,室内跨度200米,如此大的民俗展馆,在湖北乃至全国都极为罕见。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展馆内共有13个展厅,分别是观赏石展厅、大型根装置艺术展厅、矿物晶体展厅、紫砂艺术展厅、明清珍宝展厅、中式家具展厅、玉器展厅,以及艺术文化交流中心等。其中,湖北民俗小馆和生命之舟是室内建筑单列场景复原的独立展区,湖北民俗小馆主要展示湖北民俗特色文化。

记者迫不及待地跟随施工人员走进湖北民俗小馆,只见一处砖瓦房前,躺着一个“大烟囱”,周边散落着一些制陶工具。这是该馆展示的两大湖北民俗之一——湖北马口窑。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很多人都知道五大官窑,却不知被誉为“中国陶器民窑之首”的湖北马口窑。马口窑位于汉川马口镇,采用当地特有的红黏土,土质细腻密实,烧出的陶器敲击铿锵有声,耐腐蚀,防渗漏,储存腌菜不腐烂不变味。马口陶器一般有坛、壶、钵、罐、缸、盆、烘炉等民间器皿,属民间陶瓷。马口老陶艺人擅长信手挥刀,在坛面上飞快刮刻出花卉人物,刀法老练、简洁大气、虚实相生,画作以古代文学题材为主,颇具意境。从北宋年间开始,马口窑便声名大噪,所制陶器被称为“描金刻花陶”。

到了现代,马口窑演变为汉川马口陶瓷厂。该厂成立于1956年,由36家龙窑和108家作坊合并组建而成,是当时孝感地区首家国营企业,也是我省陶器制造业规模较大的工厂之一。工业化生产后,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给马口窑带来了新的辉煌,但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却逐渐被人遗忘。如今,在马口老街尽头,只剩下破损的坛罐、老窑断壁,偶有一两个老窑工还悠闲地做着旧时的陶器……

今年年初,当有人发现马口老街的一批老窑被拆除,饱经沧桑的窑体即将被当成建筑垃圾处理时,长江文明馆的设计师们赶来,拯救了这批民俗遗珠。他们联系当地政府,将这些砖瓦全部收购,挑拣出比较完整的部分。数十个老窑残存的百年“精华”,被再加利用,混搭拼接,最终在湖北民俗小馆内,搭建起了一座完整的、原汁原味的马口老窑。环顾窑体表面上近乎原始的黄泥涂装,窑旁陈列的模具,仿佛可以想象,在那遥不可及的岁月里,马口的老陶艺人们一步步制坯、雕刻、烧纸、涂抹,汗水化作那精美绝伦的陶具。

据介绍,待正式开展后,马口窑布景还将设立拉坯演示区,邀请马口窑老手工艺人现场演示,与参观者互动,为面临消逝的马口窑传统工艺提供一个传承的空间。

《图文:最大民俗博物馆惊艳四方展开园博园神秘的“藏宝图”》相关

[1] [2]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