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内蒙古岩画的分布与特征

发布日期:2021/8/22 2:48:06 浏览:1143

内蒙古是中国岩画最丰富、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岩画自东向西呈带状分布,根据地理单元和岩画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内蒙古岩画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岩画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动物岩画均为最核心的题材和内容,凿刻是主要的制作技法。动物、狩猎、放牧等岩画主体内容反映出,创造内蒙古岩画的人群处在北方猎牧经济模式下的生活状态。从整体上看,内蒙古岩画在类型、技法、表现形式及风格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共同特征,这种共性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下所体现出的生产方式相似性,进而表现出相似的文化内涵,以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岩画表现形式。东西文化交流下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也促进了内蒙古岩画共同特征的形成。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呈狭长形,地势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区地面平均海拔1110米,地势起伏平缓。就地貌而言,主体属内蒙古高原区。内蒙古高原也称内蒙古高平原,是中国的第二大高原,由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等高原组成。地貌组合为中海拔平原、丘陵、台地以及小起伏山地组成的典型高原地貌景观,同时具有滩地、河流、湖泊、盆地、沙漠、戈壁等。毛乌素、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等沙漠分布于高原的西部,高原东部则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高原边缘由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山脉构成高原的脊梁。高原山脉的外侧有河套平原、西辽河平原、嫩江西岸平原、土默川平原等地貌。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降雨集中,降水量少而不匀,气温差异大。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目前的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区的主体岩画类型多数是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作品,这一区域发现的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的主人很可能就是岩画的创造者。

以西辽河流域为中心的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目前原始文化年代早晚发展序列为: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最早的兴隆洼文化,与磁山文化有互相渗透的成分,其在诞生之后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以老哈河、西拉木伦河等流域为中心,在燕山南北的广大区域都有分布,先后衍生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及富河文化,其中红山文化吸收了中原仰韶文化的较多因素,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发达的坛庙冢祭祀遗址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筒形罐消失,开始盛行三足器和彩绘陶,西辽河流域进入青铜时代。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有着较为完整的发展序列,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早晚发展关系为: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文化—老虎山文化—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西岔文化。近几年,在这一区域偏北地区又发现了年代更早的裕民文化,开启了中国北方及草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的序幕。有学者认为,其与蒙古高原以北的中西伯利亚地区的早期遗存有着一定的联系。白泥窑文化与半坡文化关系密切,庙子沟文化属于仰韶晚期阶段,是本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岱海地区龙山时代的老虎山文化是最早使用三足器的遗存,朱开沟文化则是该地区夏商时期文化的代表,典型器物花边鬲对中国北方影响深远。至西岔文化,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进入西周至东周早期阶段。

内蒙古是我国岩画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东向西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几乎涵盖了中国北方岩画分布的三分之二的区域,是中国北方岩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岩画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以动物岩画为最核心的题材和内容,此外,还有人物、狩猎、人面像、放牧、车辆、符号等岩画类型。凿刻为主要的制作技法。其中,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桌子山岩画最为著名。

根据地理单元和岩画内容的不同,我们将内蒙古岩画分为三个大的区域,分别为内蒙古东部岩画、内蒙古中部岩画和内蒙古西部岩画(图一)。本文就各个区域的岩画分布与特征加以介绍和分析,进而得出内蒙古岩画的整体分布与特征。

一、内蒙古东部岩画的分布与特征

内蒙古东部岩画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有呼伦贝尔岩画和赤峰岩画。呼伦贝尔属高原型地貌,大兴安岭纵贯全境,岭西地势高而平缓,岭东是嫩江平原西缘地带。赤峰市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三面环山,西高东低,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

1.呼伦贝尔彩绘岩画

呼伦贝尔市所辖的鄂伦春自治旗和额尔古纳市境内,分布有用赭红色颜料涂绘的岩画。在鄂伦春自治县境内,有神指峰、伊龙山、嘎仙洞、天书岭、麒麟山等岩画点,内容有人物形象、“十”字形符号、“×”形符号等。在额尔古纳市,有阿娘尼河岩画点和交唠呵道岩画点。阿娘尼河岩画位于奇乾乡乡政府驻地东南约53千米。阿娘尼鄂温克语意为“画”。岩画分布于额尔古纳河右支流牛耳河的支流阿娘尼小河南岸的悬崖石壁上,距地表1.2米,面积约10平方米,内容有驼鹿、驯鹿、猎犬、人物、围猎场面、萨满鼓及符号等;交唠呵道岩画位于奇乾乡乡政府驻地东北约40千米,岩画分布于克波河源头交唠呵道小河畔的山崖岩缝间,面积约2平方米,高度在1~2米之间。岩画所在的石壁顶部略前倾,形成一个小的岩棚,也使岩画得到较好的保护。岩画内容有马鹿、驼鹿、麋鹿、驯鹿、人物及猎犬等。岩画采用红褐色颜料进行单线或双线勾勒,从而形成线条式造型,内容则以人物和动物为主。彩绘岩画的分布是这个区域的特色,这区别于内蒙古其他地区的岩画。

2.赤峰岩画

赤峰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赤峰市的松山区,以及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和扎鲁特旗的境内。其中,松山区的白岔河流域、克什克腾旗的阴河-英金河流域及翁牛特旗的岩画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丰富。赤峰地区发现岩画185幅,岩画个体约460个。岩画的主要类型有人面像、动物、符号、放牧等。此外,在赤峰市松山区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发现1幅人面像(图二)、1幅同心圆、1幅凹穴,制作技法为磨制和凿刻。在这个区域,以人面像岩画为主要代表类型,约占该区域岩画总数的52。其次为动物岩画,约占30。动物岩画中鹿的数量较多,还有马、牛、狗、虎等。圆与同心圆较常见。其中一类人面像岩画,不刻画头部轮廓,仅以突出眼部来代表整个人面的图像特征,且眼部多为同心圆,这类人面岩画在内蒙古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二、内蒙古中部岩画的分布与特征

内蒙古中部岩画分布在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从地形地貌上看,锡林郭勒盟岩画分布于锡林郭勒高原的低山丘陵一带。乌兰察布、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岩画分布在乌兰察布高原阴山山脉的大青山、色尔腾山和狼山地带,我们又称之为阴山岩画。乌海市的岩画则分布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桌子山,习惯上称为桌子山岩画。

(一)锡林郭勒岩画

1.阿巴嘎岩画

位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境内。主要有6个岩画点,分别为夏哈努如、浩日格乌拉、白兴呼都嘎、乌林乌苏、白音胡舒和恩格尔呼都嘎。共有岩画483幅,岩画单体1283个。岩画类型有动物(图三)、圆圈、同心圆、人面像、符号、人物、凹穴、车辆等。动物岩画最多,动物又以马最多,其次为羊、牛、狗、鹿等。人物岩画中的人物,或为牵马人,或为牧马人,或为骑者,手执弓箭,多与动物同时出现。人面像岩画集中分布于白兴呼都嘎岩画点。岩画的制作技法多为凿刻,人面像岩画的技法主要为磨刻。岩画的表现手法多为线条式造型,兼有剪影式造型。岩画风格以写实性为主要特征,人面像岩画则表现的更抽象。该区域可能是人们聚集并进行祭祀活动的地带。

2.锡林浩特岩画

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境内。主要有6个岩画点,分别为阿尔岗格根、包日呼吉尔、哈那哈达、巴彦温都尔、善敦陶拉盖和额勒斯特。锡林浩特市共有岩画55幅,岩画单体146个。岩画类型有动物、同心圆、人物、符号、人面像、车辆等。锡林浩特岩画以动物岩画为主,马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羊、狗等。人面像岩画和车辆岩画数量不多。岩画的制作技法主要为凿刻。岩画的表现手法多为线条式造型,兼有剪影式造型。

3.苏尼特左旗岩画

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境内。有9个岩画点,分别为呼和朝鲁、毕其格图、巴日嘎图、图莱图、哈丹宝齐山、旭日图、宝康图画、毛瑞苏特和宝德尔石林。岩画点主要分布于苏尼特左旗北部的达来苏木和洪格尔苏木,靠近北部的中蒙边境线。其中呼和朝鲁岩画点是苏尼特左旗岩画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共有岩画818幅,计岩画单体2399个。主要岩画类型为动物、符号、车辆、人物等。其中,最主要的岩画类型是动物岩画,人物岩画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岩画的制作技法多为凿刻。岩画的表现手法主要为线条式造型。宝德尔石林有2幅彩绘岩画(图四),由成排的短竖线组成。彩绘岩画在中国北方岩画中比较少见。

4.苏尼特右旗岩画

位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境内。共有岩画40幅,岩画单体140个。主要有4个岩画点,分别为亚拉哈达、毛日图德力、宝勒嘎和都仁乌力吉。这个区域中,圆圈造型的岩画数量最多,其次为凹穴岩画。圆圈和凹穴岩画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均为凿刻。也有动物岩画的分布。

(二)乌兰察布岩画

1.察右后旗岩画

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辖区北部,地形上属大青山北部的低山丘陵。共有3个岩画点,分别为号半地岩画点、小当朗忽洞岩画点和赛忽洞岩画点。号半地岩画点属三井泉乡。小当朗忽洞村岩画位于三井泉村北,与号半地岩画点相距不远。赛忽洞村岩画位于八号地乡赛忽洞村南。共有岩画16幅。岩画类型以动物岩画为主,动物岩画占该地区岩画总数的62.5,有羊、马、狗、鹿等动物;其次是人物岩画,占到25,人物岩画或为骑者,或为单独的人物,或为人与动物的类型。岩画制作技法均为凿刻。岩画的表现手法主要以线条体现出造型。

2.四子王旗岩画

位于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境内,地形上属大青山北部的低山丘陵。主要有6个岩画点,分别为查干哈夏图、毕其格图沟、南敖包图、山达赖嘎查、傲德其沟、巴楞少。查干哈夏图岩画点位于卫境苏木西北,共有岩画50幅,蹄印岩画大量分布于这个岩画点,此外还有少量的凹穴、手印岩画,以及藏文的文字。其他几个岩画点位于四子王旗的中南部的乌兰哈达苏木和红格尔苏木,共有岩画19幅,岩画以文字为主,如藏文的六字真言、蒙文的六字真言等。人物岩画均是跪地拜佛图。由于岩画的所在位置接近希拉木伦庙和四子王旗王府,所以,这些拜佛图应与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

(三)包头岩画

1.达尔罕岩画和巴音敖包岩画

位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尔罕苏木和巴音敖包苏木。盖山林的调查称它们为推喇嘛庙岩画和沙很岩画。包头市的各岩画点地形上属于大青山和色尔腾山的丘陵地带。这个区域的岩画分布相当密集,共有岩画1149幅。单体动物和人物岩画的数量较多。岩画的类型有动物、人物、蹄印、车辆、符号、人面像等。其中,动物岩画数量最多,有羊、马、鹿、鹰、骆驼、虎、狗等。其次是人物岩画,有舞蹈的人物形象,有人和动物的组合,也有可能是表演杂技的岩画。此外,足印岩画、放牧岩画、车辆岩画也是主要表现内容,狩猎岩画和人面像岩画的数量很少。岩画的制作技法主要为凿刻,也有磨刻和用金属工具划刻的技法,表现手法则多为线条式造型。

2.查干哈达和满都拉镇岩画

分布于满都拉镇和查干哈达苏木交界地带。有归属查干哈达苏木的敖伦敖包岩画、海林嗄顺岩画,归属满都拉镇的敖曾和南吉板登岩画,以及满都拉镇西部的东达乌苏岩画。其中,敖伦敖包岩画点岩画数量最多,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发现约200多幅。东达乌苏仅4幅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