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旅游景点 > 正文

春节:历代传承的文化风景

发布日期:2016/11/22 15:33:56 浏览:1734

时光如梭,岁月如河,不知不觉中,羊年飞逝,猴年又至。“金猴银猴齐来到,家家户户都欢笑”,新的一年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期盼和新的希望。

春节是一个洋溢着浓浓传统味道的“中国符号”,是华夏神州举家欢聚的日子,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盛典,同时春节也是历代传承的文化风景。本版今日特推出春节专刊,从春节文化的古代记忆、外媒眼中的中国春节、猴年说猴等有关年的话题来展示春节独特永恒的魅力。

宋朝过春节有“万圣节”的味道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每年祭灶两次

宋朝人祭灶的时间比我们现在晚一天,他们流行在腊月二十四那天祭祀灶君。灶君,即“灶王爷”。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每年腊月要祭祀一次。祭灶风俗形成于周代,历史悠久,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从茹毛饮血到吃熟食和喝开水的“灶神”。

《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贴灶马于灶上。”腊月二十四祭灶,给灶王爷扎一纸马,糊在灶台上面,这是北宋首都开封的习俗。

《武林旧事》载:“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及作糖豆粥。”腊月二十四用大麦芽和大米粉熬麦芽糖,用红糖和红小豆煮祭灶汤,这是南宋首都杭州的习俗。

在北方人看来,二十四祭灶是很稀奇的,但是南方人就不一定稀奇了。据我所知,现在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江南城市仍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这些地方更大程度上继承了宋朝的风俗习惯。

按照官方规定,宋朝人每年要祭祀两回灶君,腊月二十四祭祀一回,在此之前的立夏还要祭祀一回。此后的元朝和明朝都延续了宋朝的规定,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清朝统治者嫌麻烦,才把祭灶时间统一定在了腊月二十三,同时也取消了立夏祭灶的老规矩。

小孩守岁,大人休息

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日”,除日的晚上叫“除夕”,除夕不睡觉,等待大年初一的到来,此之谓“守岁”。

宋朝有没有守岁的习俗呢?当然有。但是宋朝人守岁跟后来不同,当时只要求小孩子守岁,大人们却要早早地上床休息。

一家老小吃完年夜饭,父母收拾完碗筷,打扫完卫生,准备好第二天早上要贴的门神和春联(宋朝人贴春联的时间比较晚,下文会详述),往屋檐下救火用的那两口大缸里添满清水,并给孩子备好一大堆熬夜的零食,诸如馓子、麻花、米糕、水果、兽糖、麦芽糖以及各种蜜饯等等,然后就睡觉了。未成年的儿女不能睡,在院子里烤火,放鞭炮,吃零食,猜谜语,一直熬到天明。

事实上,宋朝人在冬至那天晚上也是要守岁的,守岁的主角同样是小孩子,同样是大人们早早地上床睡觉。

北宋有“肥冬瘦年”一说,意思是过冬至的时候吃得特别好,花钱特别大方,过春节的时候却要节俭一些。

为什么要求小孩守岁而让大人睡觉呢?因为怕小孩子在第二天早拜年的时候瞎捣乱,晚上让小孩使劲熬夜,第二天他们就没有精力淘气了。为了鼓动小孩守岁,宋朝人经常说一句带有迷信色彩的谚语:“守冬爷长命,守岁娘长命。”冬至让小孩熬夜,能让爸爸长寿;除夕让小孩熬夜,能让妈妈长寿。

大年初一贴春联

我们贴春联,绝对不会赶在大年初一,要么腊月二十九贴好,要么腊月三十贴好。宋朝人不一样,他们都是在初一早上贴春联。司马光《岁首纪》云:“凡换桃符、钟馗之类,必至正旦卯时。”什么时候贴春联最合适?大年初一那天早上的卯时,也就是五点钟以后、七点钟以前那段时间。

为什么不在初一之前贴春联呢?因为宋朝人迷信——春联、门神、桃符、鞭炮等等东西都是驱鬼辟邪用的,祖先也是鬼,你提前把春联贴了,祖先怎么进家门?祖先进不了家门,你除夕祭祖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要等到除夕祭完祖以后,等到守岁之时放过了鞭炮以后,等到祖先享用完了供品以后,才能贴春联、贴门神、换桃符。

从这个角度看,宋朝人比我们更“科学”,因为他们祭神如神在,而我们完全忘记了祭祀的意义和贴春联放鞭炮的初衷。

另外宋朝人贴春联也比我们讲究。我们只贴春联和门神,宋朝还要换桃符、桃板、纸幡和天行帖子。

桃符是桃木刻的辟邪用品,方形或者圆形,巴掌大小,周边有花纹,中间雕着钟馗像,钉在门楣下面。桃板是两块木板,分别钉在两边的门楣上,上面可以糊春联。纸幡是一根竹竿斜挑着一串纸花,斜插在门墙上。从现代人眼光来看,过年挂幡儿颇为不吉,但是宋朝人喜欢这样做,他们认为一串纸花挂在门口是很喜庆的。不但门口装饰纸花,宋朝人的头上也插着纸花,如果我们在大年初一那天穿越到宋朝,你会看到所有成年人的脑袋上都插着纸花,场面相当惊悚。

戴着面具巡游的禁军,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饿鬼

宋朝春节期间还有一个风俗:叫花子会在大年初一早上沿门乞讨。但这种乞讨主要是为了好玩,带有明显的恶搞精神。

凌晨四五点钟,叫花子就成群结队杀过来了,他们披头散发,戴着面具,装扮成黑白无常和牛头马面的样子,穿街过巷学鬼叫,瞧见哪一家主人起得晚了,还没有来得及贴上门神,就聚集在这家门口砰砰砰地敲门,待主人一出来,他们哇呀一声扑上去,伸着手要钱。这时候主人是不能恼的,必须在每个乞丐手里都放上一个红包。

大约在上午九点钟左右,扮鬼的乞丐统统散去,皇宫里的傩戏开始登场。皇帝派出几千名禁军,分成四队,每队都有一个人高马大的镇殿将军率领着,吹吹打打走出宫门,穿过御街,然后绕城巡游一周。这些禁军也都戴着面具,有的扮夜叉,有的扮饿鬼,有的扮阎罗,有的扮钟馗,浩浩荡荡地游城。市民们和各大行业协会的代表站在街边围观,见谁扮得像,就给他披上五彩斑斓的丝绸缎匹。从这个角度看,宋朝人过春节有点儿像西方人过万圣节。

成年人也能领到压岁钱

大年初一除了贴门神、看傩戏,剩下的主要活动就是拜年和发放压岁钱了。

现在我们发压岁钱,主要是发给小孩子,宋朝则不然,大人们也能领到压岁钱。

压岁钱在宋朝叫做“随年钱”,这个词有两层含义:第一,是在过年的时候发放;第二,发放的数额跟年龄有关。

比如说皇帝给文武百官发放压岁钱,发的是金币,用绢袋装着,数额不等,具体数额根据每个官员在档案里填写的年龄来定。这些金币都是特制的,镌刻着卍字符,只在春节期间作为礼物使用,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

老百姓当然也发压岁钱,他们没有金币,只能用铜钱代替。比方说张三去李四家拜年,先问李四家的孩子几岁了,五岁就发五文铜钱,六岁就发六文铜钱。

不蒸馒头蒸春茧

在宋朝过年,无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都不蒸馒头。

不蒸馒头蒸什么呢?蒸春茧。

春茧不是春卷,更不是包子,它是一种象形面食,长方形的面皮,中间堆馅儿,卷裹起来,裹得紧紧的,两头尖,中间鼓,上笼蒸熟,状如巨型蚕茧,故名春茧。

宋朝人蒸春茧,为了好玩,也为了讨个好口彩,一部分春茧里不裹馅儿,只裹刻了字的小竹板,有的竹板刻着“参知政事”,有的竹板刻着“户部侍郎”,有的竹板刻着“进士及第”,有的竹板刻着“进士出身”……小孩子抱着春茧往嘴里送,使劲一咬,把牙硌了,剥开一瞧,咦,“进士及第”,说明这个小孩长大了能考中进士;再拿起一个春茧,又吃到一块刻着“户部侍郎”的小竹板,说明中了进士以后还能当上财政部副部长。

宋朝人过年,往春茧里包竹板;现代人过年,往饺子里包硬币。做法类似,寓意相同,古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竹子和盐做鞭炮

宋朝人过年也是要放鞭炮的。

宋朝火药技术发达,匠人们已经会制作“一声雷”、“二踢脚”、“三阳开泰”、“四季发财”、“五鬼运财”等等不同种类的鞭炮了。

据周密《齐东野语》载,宋理宗年轻时贪玩,大年初一放焰火,“有所谓地老鼠者,径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径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那种在地上团团转的焰火嗖的一声窜到太皇太后屁股底下,把老太太吓得站起来就跑,又惊又怒,气得连团圆饭都不吃了。可见到了南宋时期,巧手工匠还能制作“地老鼠”之类的焰火。

但是由于鞭炮和焰火售价偏高,偏远地区的穷苦百姓不舍得买来燃放,只能用最原始的爆竹来代替。

原始爆竹是这样的:年三十晚上在院子里生起一大盆炭火,把晒干的竹子一根一根扔到火上,让它们噼里啪啦依次爆开,仿佛在放鞭炮。

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爆竹,没竹子的地方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爆盐。例如辽国皇帝和金国皇帝每逢过年,将大把大把的盐粒子撒到火盆上,一样能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

撒这么多盐难道就不觉得浪费吗?不觉得。他们是皇帝,皇帝有钱,有钱就是这么任性。(据《羊城晚报》)

古代公务员的春节假期

节假日对当今的工薪阶层来说显得如此短暂,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百年,古代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公务员,他们的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据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两个黄金周。宋代延续了这个天数,元明清三个朝代则缩减为3天。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3个,而且小黄金周并不比我们少。《唐会要》第82卷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3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简直多到数不清,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唐玄宗过生日、唐玄宗他妈过生日、唐玄宗他妈去世……所有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我们的星期天),唐朝的法定假日之多,远超我们这些忙碌的现代人。

唐朝不但法定假日多,春节安排也比我们合理。春节虽然也是只放7天假,但人家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政府消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后来朝廷也接受了“民意”,作了修改,在3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据《羊城晚报》)

《春节:历代传承的文化风景》相关参考资料:
文化 传承、传承传统文化、上海代代传承文化、得得啪啪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文化馆 精神传承、常州金坛传承文化、宇凰文化传承发展、厦门 文化传承

最新旅游景点
  • 贵州龙里县全额免除公办高中学费呼和浩特:大中专毕04-29

    今天有哪些地方新闻值得关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四川一天然气公司被罚166万元;北京无障碍建设条例征意见:不得拒绝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法院回应4名留学生盗酒15瓶……

  • 内蒙古十二盟市的介绍快看看你的家乡内蒙古十二盟市的介绍快看看你的家乡04-29

    来源时间为:2022-12-14在好多小伙伴的印象中内蒙古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样子,其实偶们内蒙古不光是酱紫的,偶们不光有草原牛羊,还有城市……

  • 全部免票!乌海人可享受!04-24

    来源时间为:2024-04-23五一出游又有好消息啦!!!日前内蒙古、安徽江西、福建等地景区也纷纷推出了免票优惠等福利各地政策详情一起来看!内蒙古敕勒川草原文化……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