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旅游景点 > 正文

读懂中国|从建筑中读懂中国,何镜堂团队广州地区代表作品首次集体呈现

发布日期:2023/4/19 17:46:36 浏览:92

来源时间为:2023-04-19

读懂中国|从建筑中读懂中国,何镜堂团队广州地区代表作品首次集体呈现2023-04-1913:39来源:大洋网到:

建筑作为艺术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能直观地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如何从建筑中读懂中国?4月18日,“地域·文化·时代: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设计——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在位于越秀公园的广州城市公园展览馆正式开幕。现场,与会的院士、学者、艺术家及相关业内人士等围绕建筑、科学、艺术展开了跨领域、跨专业的一次思想碰撞与交流。

作为2023“读懂中国·湾区对话”专题论坛重要配套活动,此次展览及对话活动反映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时代面貌更迭和以广州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发展变迁,向大湾区民众讲好中国文化、大湾区文化、广州文化。

从建筑中读懂中国文化、岭南文化

走进展览馆内,墙壁上挂满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的建筑作品图片简介,展台摆放着精巧的建筑模型,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拍照留念。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学馆,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从惊艳世界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到世界上跨度最大、宽度最宽的曲梁斜拱人行桥海心桥,从保藏中华文化种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到被誉为“文化巨轮”的大湾区(白鹅潭)艺术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

在何镜堂团队的建筑作品中,既有以表达集体记忆、地域特色、时代精神为核心的建筑大作,又不乏扎根人民、深入城市生活的精品小作。这些建筑作品既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也擅于借鉴当时当地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将建筑设计与艺术审美有机结合。

坐落在广州市从化区凤凰山麓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是何镜堂的得意之作。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融合中华制式与岭南特色,从礼乐格局、大国气象、岭南风物、地域气候等角度对岭南传统建筑工法进行现代化转译。“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巧妙地处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线,同时把岭南传统建筑工法和岭南园林文化融合起来。”著名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蕴含着丰富的岭南文化。

多年来的设计创作让何镜堂总结出了自己的建筑理念“两观三性”论: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一建筑理念集中体现在了广州海心桥的设计上。“海心桥”的设计概念便是来源于的岭南古琴,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在何镜堂看来,要从地域性出发,在亚热带气候的广东内设计建筑,就要考虑遮阳、隔热、通风、防潮等各方面因素,还要考虑到人们喜欢室内外结合的生活,不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据了解,此次何镜堂团队建筑作品展是广州“大师进公园”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展览结合室内外展场,以多样的展陈新方式,向社会展现何镜堂院士团队30多个建筑作品,包括了何镜堂团队11个首次展出的近期建筑作品,也是何镜堂广州地区代表作品的首次集体呈现。展览免费向观众开放,将持续至7月18日。

共话未来大湾区建筑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共同围绕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就“大湾区与建筑、科学、艺术”展开讨论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背靠五岭,面海而生,气候多雨。它既具有传统文化,又具有开放和现代化的特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倪阳聚焦广东气候和文化对建筑影响,提出在建筑中注重体现“人地时”的理念。

如何根据广东气候和文化做好建筑设计?倪阳认为,随着现代建筑体量的增大,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方法解决建筑的采光通风,减少建筑物的碳排放。同时,根据岭南文化特色,做好建筑设计,在建筑中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让大湾区的建筑变得更美好。

2060年大湾区的建筑将会是怎样的?“我期待未来的建筑不仅是绿色建筑,还是零碳排放的建筑。”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刘焕明则畅想了未来的大湾区建筑。

刘焕明希望,未来的建筑产生清洁能源,从而能对冲建筑物总的碳排放。例如,在建筑物上安装光伏用来发电,产生清洁能源,给楼宇供电,实现零碳排放。不仅如此,刘焕明提出,通过技术手段改善建筑的采光保温系统,降低空调的能耗,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建筑和艺术具有时代性。它们都是实践空间的重要载体。”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艺术跟建筑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时代性。岭南画院和广东美术馆跟何镜堂院士的关系也非常深厚,岭南画院和广东美术馆不仅让艺术有好的归宿,也让艺术可以更好地传播,形成一股区域美学力量。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叶作林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燕

最新旅游景点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