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门户网站第9期(总期第405期)内蒙古自治区打好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0/5/15 16:28:04 浏览:1388

众办理分房、交钥匙等搬迁入住手续,全区12.49万贫困人口春节前可全部搬迁入住。

总体来看,我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4年来,各地区精准聚焦搬迁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了“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政策目标。与此同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扶贫资金筹措等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搬迁贫困户都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区各盟市、旗县(市、区)全面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质量安全排查工作,确保搬迁群众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同时,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相关政策措施已覆盖全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及搬迁户,搬迁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都已基本解决。

二是后续扶持措施已覆盖全部搬迁贫困人口。按照“安居”与“乐业”同步、并重的原则,全区12.49万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以产业、就业或社保兜底等其中一项为主的后续扶持措施。其中,以产业、就业为主要扶持方式的占到了60以上,基本覆盖全部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搬迁贫困人口。同时,各地区因地制宜,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就业扶持,全区累计为搬迁贫困群众落实公益岗位5200多个,累计1.72万人接受了相关部门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

三是迁出区生态修复效果初步显现。各地区按照“一户一宅、占新腾旧”规定,加快推进旧房拆除进度,全区应拆除易地扶贫搬迁旧房4.3万套,已累计拆除3.9万套,总体拆旧率90。迁出区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对腾退旧宅基地进行整治,加快复垦复绿步伐,通过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修复近2万亩草原、林地、山地自然环境,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四是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效应明显。各地区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区域交易政策,加快已复垦土地项目验收和节余指标交易,全区共完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交易7200亩,交易金额19.08亿元,自治区内完成交易4100亩,交易金额2.4亿元。交易资金将全部用于相关贫困旗县(市、区)脱贫攻坚后续工作开展。

下一步,自治区将进一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加快补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搞好集中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为搬迁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搬迁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2.内蒙古电视台记者: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长久之策,请问自治区农牧厅在推进产业扶贫中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打算?

刘永志:近年来,自治区农牧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举全系统之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2018年全区脱贫23.7万人,其中,通过产业脱贫14.8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62.4。2019年预计通过产业脱贫6.5万人。

一、加强政策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推动脱贫。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产业扶贫规划》,指导57个贫困旗县(市、区)编制了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形成了贫困地区全覆盖的产业扶贫规划体系。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区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细化了用地、金融、农牧业保险等20项政策措施。三是畅通融资渠道。出台了《关于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活体牲畜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解决畜牧业养殖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2019年11月末,活体牲畜质押贷款余额15.53亿元。四是加强目标考核。将产业扶贫工作纳入对盟市、旗县(市、区)党委和政府的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盟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五是强化工作调度。建立产业扶贫调度机制,对资金投入、产业发展指导员、技术专家组、科技包联组实行台账化管理,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和成效。

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覆盖脱贫。实施农牧业精准扶贫行动,每年向贫困地区倾斜农牧业资金100亿元以上,其中,2019年倾斜140亿元,占资金总量的66.7,因地制宜发展肉羊、肉牛、玉米、马铃薯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把贫困户吸附在产业链条上,实现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一是针对强劳力贫困人口,实行“菜单式”等扶贫模式,将扶贫资金补贴到户,让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增收脱贫。二是针对弱劳力贫困人口,采取“托管寄养式”等扶贫模式,让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减贫带贫关系,通过订单生产、托管寄养、保底收购等形式实现收益。三是针对无劳力贫困人口,采取“资产收益式”等扶贫模式,将扶贫资金投入到设施农业、光伏等项目,收益给贫困户分红或补助。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联结带动脱贫。坚持“扶优、扶强”原则,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创建等形式,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减贫带贫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收益。截至2019年末,指导贫困旗县(市、区)创建产业化联合体189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8万户,全区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80以上。

四、加强产业技术指导,通过服务推动脱贫。一是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建“千名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目前已开展产业扶贫培训3986期次,覆盖贫困人口12.2万余人次。二是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2573人,因村因户开展产业指导35.5万户次,打通了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通道。三是成立由89名科技人员组成的20个包联组,对20个待摘帽贫困旗县(市、区)实行产业扶贫科技包联,点对点帮助贫困旗县(市、区)提升脱贫能力。

五、深化产销对接,通过销售拉动脱贫。加强京蒙协作帮扶,深化与京东、首农等企业战略合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推动贫困旗县(市、区)优质农畜产品走进京城。在北京市扶贫双创中心运营内蒙古馆,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4181万元,有22家贫困地区上线京东“特产馆”,建设1500多家京东“金融小站”;有15个贫困旗县(市、区)与首农集团签订直采业务,采购金额为5亿元;有4个基地开展委托加工,年销售额8067万元。

六、发展集体经济,通过组织引领脱贫。全面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协调金融部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正在深入推进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壮大嘎查村(社区)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重点扶持497个嘎查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下一步,自治区农牧厅将坚持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着力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密切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关系,建立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升产业扶贫质量,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3.内蒙古日报记者:京蒙扶贫协作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请详细介绍一下2019年京蒙扶贫协作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赵辉: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将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举措,与北京市委和政府共同扛起政治责任,同心协力,持续推进京蒙扶贫协作工作走深走实。2019年是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的一年,也是推进京蒙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的一年。京蒙两地通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人口,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解决短板和突出问题,在资金投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京蒙扶贫协作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9年协议任务超额完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14.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第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京蒙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率党政代表团开展高层互访,各层级各领域深入对接,双方交流互访呈现常态化趋势,为京蒙扶贫协作提供坚强保障。全年双方开展高层对接互访2次,召开高层联席会议2次,各层级各领域对接互访1260次,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各1次,召开扶贫协作重点工作调度会议1次。自治区11个相关部门对承担的任务专题研究、专项推进,各盟市、国贫旗县(市、区)的负责同志积极赴京对接,开展互访交流,签定协作项目,议定合作事项。

第二,资金使用精准高效。2019年,北京市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市、区、乡三级立体式财政援助资金支持体系,共投入各级财政援助资金15.33亿元(完成任务数11.78亿元的130),较2018年增长26.5。推动帮扶重心下移,将扶贫协作97.3的项目和98.3的资金安排到旗县(市、区)以下,确保项目和资金减贫带贫效果充分发挥。重点投向产业就业、基础设施、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等领域,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的343个项目已完工335个,完工率97.7。

第三,智力资源集中集聚。扶贫先扶智,人才是关键。京蒙双方继续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北京市选派挂职干部107名(完成任务数100名的107)、技术人才671人次(完成任务数350名的192),自治区选派赴京挂职干部126名(完成任务数72名的175)、专业技术人才实习培训2335人次(完成任务数740名的316),为扶贫协作事业输送了宝贵智力资源。

第四,产业合作强基固本。自治区各级始终将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摆脱贫困的根本之策,高度重视发挥北京市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作为,积极对接,一大批带贫效果好的企业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引进北京市200余家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461个,到位资金377亿元。引导首农、太伟控股、德青源、大北农等共107家企业到扶贫协作地区完成实际投资31.4亿元,带动20654名贫困人口受益,比2018年引进企业实际投资2.53亿元增长10倍之多。共建产业园区31个,累计援建扶贫车间141个,共吸纳4482名贫困人口就业,同比增长144。

第五,消费扶贫深入拓展。京蒙扶贫协作资金支持建设的北京市消费扶贫产业双创中心内蒙古展区汇集31个国贫旗县(市、区)120余家企业、1200余种产品。自治区扶贫办与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借助“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等项目的资源优势,重点推广内蒙古六大特色产品,辐射带动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市、区)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全年北京市各界通过各种渠道采购销售内蒙古自治区米面粮油、农副加工、禽畜肉蛋等七大类491种特色农产品金额达到35.71亿元,带动8.45万贫困群众增收,减贫带贫效益持续释放。

第六,劳务协作持续推进。京蒙两地着力构建线上线下求职绿色通道,优先为有意愿转移就业的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开通了贫困群众就业“直通车”,搭建起就业“连心桥”。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2期,培训贫困人口1.55万人。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特色产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等有力举措,有效提高贫困群众就业成功率,在北京市大力协助下,自治区全年共有3.4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区内外就业,其中,实现进京就业1242人(完成任务数480名的259),实现就近就地就业31452人(完成任务数7200名的437)。

2020年,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发出的脱贫攻坚战总攻部署精神,深入对接北京市人才、市场等优势资源,多领域多方位推进区域合作,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