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4-03-07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并向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中外媒体开放。
媒体记者提问。
23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内蒙古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现场。
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本次全体会议向参加全国两会报道的中外媒体开放。亮丽内蒙古吸引着中外媒体的关注,23家中外媒体的43名记者到场采访,聆听内蒙古好故事、好声音,深切感受内蒙古凝心聚力,吃苦耐劳闯新路、一往无前进中游的磅礴力量。在与代表的一问一答中,一个团结奋进、亮丽多彩的内蒙古,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人民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深情关怀内蒙古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内蒙古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请问,过去一年,自治区如何落实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效?
王莉霞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内蒙古工作、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4次亲临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工作发表了10篇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事关内蒙古当前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亲自为内蒙古把脉定向、提供根本遵循,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蒙古篇”。去年总书记再次亲临我区考察,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第3次,让2400万北疆儿女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倍增信心。自治区党委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概括为两件大事,一件是完成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一件是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做好内蒙古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全力以赴办好这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
一是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总书记去年在我区考察时,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突出强调所有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民族自治区的地方,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付诸实施的地方,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这对我们来讲既是荣耀、更是责任。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呵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历史使命,召开党委全会作出《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鲜明提出“七个作模范”的要求,围绕办好两件大事出台6部专门促进条例,制定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28条措施,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在主题教育中深入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全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更加巩固。现在,“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在全区2400万北疆儿女中形成共识,那就是“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
二是全力以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去年总书记考察时勉励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这集中体现在五大任务上,那就是“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去年国务院专门出台支持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部委积极响应,23个已经出台配套支持方案,还有14个将于近期出台,为我们更好完成五大任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注入了强劲澎湃的动力。我们围绕落实五大任务组建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任务清单,围绕落实国务院《意见》细化分解189项具体任务,一项一项紧抓快办、一条一条紧跟落实,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去年我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可以概括为“3237”,“3”就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3、居全国第3,创造了2010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在全国的最好位次;“2”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8,居全国第2;“3”就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3;“7”就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居全国第7。今年我们确定了6以上的增长目标,就是要想方设法把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住,决不能让发展跑出的加速度慢下来,奋力一搏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加快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去年总书记考察时,要求我区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昨天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立足实际,精心谋划打造了8大产业集群和16条重点产业链,去年尽管煤炭产业只增长1.4,但非煤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2.1,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6条重点产业链产值接近1.4万亿元,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这里我着重点两个产业,一个是现代能源产业,去年我们实现了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电力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总发电量及外送电量、新能源发电量、煤制气产能“10个全国第1”,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一个是现代农牧业,去年我区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产量791.6亿斤、实现“二十连丰”、稳居全国第6,牛肉产量77.8万吨、羊肉产量108.8万吨、牛奶产量792.6万吨,均居全国第1,全国人民每吃10斤牛肉、5斤羊肉就有1斤产自内蒙古,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今年,我们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进一步培厚传统产业家底、锻造优势特色产业长板、强化新兴产业引领、开辟未来产业赛道,重点是5个方面:①是农牧业要加快打造现代化大产业、建设产业强区;②是传统能源既要稳保供、更要转型升级,打造万亿级产值的煤炭及煤基产业;③是高载能产业要坚持绿电供给与数字化转型一体推进,决不能做小做丢,更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④是新能源领域要锚定“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持续发力,力争新增规模、在建规模、总体规模保持全国第1,保住全国新能源的头把交椅;⑤是金融、文旅、新能源运维等现代服务业要提速发展、提升质量。
四是全力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总书记每次对我区的重要讲话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一再叮嘱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治理好“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流域,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总书记去年在我区考察时,主持召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座谈会、发出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总号令,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展现更大作为、体现更大担当。作为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抵御沙尘暴的主防线,我们迅速投入战斗,打主攻、当主力,编制完成“一规划三方案”,推动5个治理区和11个重大项目全部纳入国家规划,所有旗县纳入实施范围,三大标志性战役顺利开局,全年造林556万亩、种草1817万亩、防沙治沙950万亩,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今年我们将拿出大会战的气魄,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完成1438万亩治理任务。防沙治沙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我们将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做到既治沙、又发绿电、还促进群众增收,努力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赢”。
五是坚决守好祖国的“北大门”、当好首都的“护城河”。内蒙古横跨“三北”、环抱京津冀,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有4条底线必须守住守牢。第一条是边疆安全的底线,去年我们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启动新一轮偏远地区用电升级工程,着力解决2.4万户偏远农牧户、58个边防哨所用电难问题,目的就是提高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今年我们要聚焦解决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从水电路讯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吸引更多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第二条就是安全生产的底线。去年2·22事故发生后,总书记叮嘱我们“学费不能白交”;昨天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又强调了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将深刻汲取事故教训,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观念,以“归零心态”狠抓安全生产,坚决防范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第三条是不发生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方面是全力化解政府债务,另一方面是打好金融领域的3大战役,就是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攻坚战、高风险机构歼灭战、边缘高风险机构阻击战。第四条是民生工作的底线。今年我们要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把比国家规定低的提上来,对达到或超过的建立稳定的自然增长机制。特别是深入实施温暖工程,努力让各族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暖心、更安心。
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步子越走越坚实,这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媒体朋友们的关心关注。当前,我区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内蒙古、支持内蒙古、帮助内蒙古,共同努力吹响“进”的号角,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
光明日报记者:这些年,我们注意到,鄂尔多斯市人均GDP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鄂尔多斯市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保持发展新动能?
杜汇良代表:鄂尔多斯市作为典型的能源资源型城市,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也要统筹好转型发展。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的要求,把产业转型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去3年,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4000和5000两个千亿台阶,2023年增速7,增速近7年来最高,GDP总量达到了5850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43位,3年跃升了21位,人均GDP保持在全国第1位。城市也实现了从过去所谓的“鬼城”到现在魅力“暖城”的精彩蝶变。这是我们接续奋战,通过产业转型取得的成果,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具体做法,我想简单介绍一下。
一是坚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我们聚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站在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思考城市的发展。稳煤、优电、增气,不断提升能源综合供给能力,去年煤炭销量、发电量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8.5亿吨、1857亿千瓦时、308亿立方米,均创历史新高。我们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建设,去年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的绿氢耦合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推动化工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我们做强世界级羊绒产业,不断提升羊绒产业的整体影响力、品牌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努力将“中国绒都”打造成“世界绒都”。
二是坚持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既稳住传统能源,又大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