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网 > 百姓生活 > 正文

改革开放40周年内蒙古信息通信行业成就回顾

发布日期:2020/2/7 12:05:45 浏览:993

来源时间为:2019-01-10

□乔长春屈新明

40年前的一道曙光,给中华大地送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在祖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如沐春风。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惠及民生的各行各业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内蒙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改革开放实践者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这段光辉历程。

40年来,内蒙古通信业立足行业特点,树立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新观念,主动适应市场、服务市场,走出了一条依靠政策起步,依托市场腾飞的发展之路,实现了跨时代的惊人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概括为“翻天覆地,脱胎换骨”。

40年来,内蒙古通信人肩负着对国家、社会及全区各族人民崇高的历史使命,秉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执着探索,用生命和汗水谱写着每一个发展历程的新篇章,实现了内蒙古人民通信手段从原始到现代的梦想,在内蒙古通信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个个步履铿锵的坚实足印。

这样的历史,不仅是曾经的荣耀,更是未来的鉴镜,值得我们深情回顾并悉心总结。

1978年,由于历史欠账严重,建设资金紧张,内蒙古通信技术手段落后,业务种类单一,已经成为高度制约全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当时的通信传输线路主要靠明线,长途交换靠人工接续,市话交换一半是步进、纵横,一半是磁石、供电。全区市内交换机总容量只有51800门,全区实装电话总计39062部,电话普及率仅为0.52部/百人。全区通信服务领域存在“三难”:一是打长途电话难。由于城市间无长途直拨,长途电路少,通常是为打一个长途电话要跑好几趟邮局、排好几天队等候,有民谣这样总结:“打市话拨疼指头,打长途坐散骨头”“呼市地区真奇怪,电话不如骑车快”;二是拨打农村、牧区电话难。由于当时农牧区电话普及率超低的原因,农牧区只有公家单位装有电话,一个乡或苏木最多也只有3—5部电话,而行政村和嘎查有条件的只有在大队部装一部“摇把子”,而且管理特别严,于是出现了到乡或县甚至是邻省有条件的地方去打电话的现象。用百姓的语言讲“提起话机嗡嗡响,通话大声吼着讲,生怕未完先断线,话毕汗水顺脖淌”;三是装电话难。由于建设资金短缺,机线扩容非常不易,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装一部电话要排队等候半年或者更久,农村装机真可谓天方夜谭。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七五”期间通信难的局面有了极大的改善。1984年元月,全区首次农村邮电通信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贯彻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拉开了我区农村牧区通信建设的序幕。1986年7月,呼和浩特市电信局卫星地球站竣工,边疆与北京更近了。同年9月,北京至呼和300路小同轴电缆工程大同至呼和段竣工验收,11月20日开通。1987年7月1日,呼和浩特电信局第一个无线寻呼基站开通并运营。1989年8月,内蒙古第一座通信枢纽楼在呼和浩特市中心落成。同年11月,内蒙古第一次在呼和浩特市安装开通了12000门程控电话交换机。

资料显示:“七五”期间,全区邮电固定资产原值由1985年的3.4亿元,增加到6.7亿元,增长了90;长途业务电路由963条发展到1736条,增长了80.3;市话交换机总容量由11.68万门增长到19.88万门,增长了70.5;市内电话由7万户发展到14.8万户,增长了111.4。

“七五”期间,中央高瞻远瞩的提出“经济要发展,邮电要先行”“邮电是生产力”“邮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策略,相继出台了“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及“国家、地方、集体、个人”4个一起上措施,并给予邮电业收取长途附加费、程控改制费、市话月租费上浮及提高市话新装机初装费等多项优惠政策,扩大了建设资金来源,彻底解决了制约邮电发展建设资金短缺的瓶颈问题,迎来了全国通信跨越式发展的春天。

1990年4月16日至18日,第一次由内蒙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的全区邮电工作会议在首府呼和浩特市召开,接连出台了“谁使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发展投资补充办法及建设用地、拆迁、青苗补偿、军民共建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年5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通信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我区的通信事业在“八五”及“九五”这10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是硬道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再困难也要上”等发展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通信大发展带来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强劲,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呈几何式速度增长,通信面貌和能力一年一变化。

1991年,呼和浩特市移动通信系统仅用4个月的时间建成投产;1993年,全区旗县以上城市全部实现了市话交换自动化,多项通信能力和业务发展指标创造了历史新高,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额、市话交换机装机容量、市话放号、长途交换机路端、长途电路、移动通信局数和用户、无线寻呼用户、农话自动点、长途入网局和长权用户数“十个翻番”;1994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是“八五”前3年总和的103;全网市话总数达68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部/百人。

据资料显示,“八五”期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为“七五”期末投资总额的20.8倍;固定资产原值比“七五”期末增长了5倍;长途业务电路发展1.9万条,比“七五”期末增长了10倍,长途交换机容量发展到6.8万端口,是“七五”期末的42倍;全区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了100万门,比“七五”期末增长了3.4倍。

十年磨一剑,进入“九五”期间,在党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通信人的共同努力。内蒙古通信网的建设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完成了数字传输网、程控交换网、移动通信网、无线寻呼网、分组交换网、DDN网等电信网的骨架建设,实现了长途传输数字化、长途交换自动化、市话交换程控化。邮电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自治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内蒙古联通公司成立、邮电分营、移动拨离,全区电信市场的垄断局面被彻底打破,开放竞争的活力极大地刺激了行业发展。2002年开始第二轮电信重组,逐步形成了6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多家增值电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2008年再次拉开了第三轮电信业重组的帷幕,形成了联通、移动、电信3家全业务运营商有效竞争、增值电信企业有益补充的良性格局。

“十五”期间,全区电信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7.8和20.5,高于全国14.1和18.8的平均值;电话用户总数达到了1273万户,是“九五”期末的3.8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3.2部/百人和30.2部/百人,分别较“九五”期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5.3个百分点。互联网上网用户累计达到107.6万户,是“九五”期末的28.4倍。

“十一五”期间,全区电信收入和用户规模迅速壮大,电话普及率水平显著提高,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多领域的信息通信服务。5年间,超额完成了自治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1800个自然村通电话”和61个人口较少自然村通电话的任务。“村村通电话工程”开始向乡乡上网目标演进,网络覆盖开始由行政村(嘎查)向自然村延伸,实现了“乡乡能上网”的目标,为加快发展农村通信和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到“十一五”末,电话用户累计达到2448.10万户,普及率达到101.07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90.62万户,普及率达到7.87。分别比“十五”末提高了48.5和5.7个百分点。电信资费年均降幅达到10.4。

可以说,这个阶段是内蒙古电信业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老百姓电信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进入“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宽带内蒙古”、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实施新建住宅建筑光缆到户,推进无线宽带网络深度覆盖,为“三网融合”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着我区云基地相继建成投产,数据中心陆续投入运营,为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良好条件。内蒙古铁塔公司自成立以来建设共享基站13288个,为行业节省投资42.52亿元,减少占地119.12亩。

在持续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和启动信息下乡活动同时,采取光缆有线、无线、卫星多种手段相结合,解决农牧林区、边境地区的基本通信问题,构建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的引导,统筹使用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和企业配套资金,全面完成全区三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2018年底,我区12642个行政村(嘎查)光纤宽带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使我区行政村(嘎查)通宽带率达到98以上,有效覆盖了全区12个盟市偏远贫困行政村和重点边远地区,为我区农村牧区脱贫致富铺设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农牧民“在宽带上增收,在键盘上致富”的美好愿望。

截至2018年11月,全区电信业务总量达到1116.99亿元;实现电信业务收入210.24亿元;电话用户总数3266.72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为130.09;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617.83万户,普及率72.94;移动互联网用户2839.76万户,普及率99.79。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区电信业务总量由0.42亿元上升到1116.99亿元,增长了2660倍;电信业务收入由0.19亿元上升到210.24亿元,增长了1107倍;电话用户总数由4.7万户达到了3266.71万户,增长了695倍;电话普及率由0.52户/百人达到了130.09户/百人,增长了250倍;互联网用户数由0户达到了3457.59万户。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区电信网络规模、技术层次、综合通信能力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电信网整体实现了由人工到自动、由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由小容量到大容量、由窄带到宽带的根本性换代,建成了包括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第三四代移动通信等覆盖全区、天地一体的公用电信网。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电信技术的日新月异,电信业务层出不穷,从传呼机到手机、从2G、3G、4G网络到即将迎来的5G网络……无论是电话还是宽带,或是IPTV、电子认证、手机支付、网络购物,互联网产品就跟水、电一样,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正在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地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充分满足了社会不断增长的日益多样化的通信消费需求。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信息通信业已经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变成了先导产业,不仅有效地改善了自治区招商引资条件,也为地方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快速、优质、高效的通信手段,信息通信行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区电信行业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努力为地方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服务,在不断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近年来在农牧区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诸多的数据、众多的场景、不同的体验,无不让人感到跨越式的震撼,无不证明内蒙古信息通信业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体现通信行业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

随着“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走出实验室等技术蓬勃发展和通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